《泰山学院报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
母校是什么

   期次:第18期   作者:77级校友 魏建   查看:166   
  1958年泰安师专创建,这一年我出生。从此,母校多少岁,我就多少岁。今年母校60华诞,我也60岁了。或许正是因为与母校有这特殊的关联,使我经常想一些有关母校的事情,想得多了有时竟追问“母校”究竟是什么?
  母校就是当年上学的地方。
  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理解的“母校”,我与我的同学们莫不如此。今年3月是我们77级入学40周年,我们中文系77级2班举办了相识40年同学聚会。同学们热情高涨:全班45人,聚会时到场42人。聚会地点,自然是当年上学的地方,都知道母校早已迁到新址,但同学们坚持要去看“老地方”。那天,我们班42位同学在母校旧址(今泰山中学西区)聚会,在40年前的固定教室门口重逢,或握手,或拥抱,或去寻找各自的宿舍……许多同学还在自己当年床铺的位置拍照留念。最后都回到40年前上课的教室举行相识40年纪念活动。纪念活动第一项是播放视频,用模拟的时间隧道把大家带回40年前。视频中播放母校及我们班同学们的影像资料,现场悬挂着每一个同学40年前的放大照片,烘托出强烈的历史现场感;所有同学的发言都是对当年母校生活的回忆,加上许多同学带来了当年的准考证、教材、作业本等实物,形成了一股怀旧的情感洪流。面对昔日的教学楼,昔日的教室、昔日的宿舍,昔日的学校大门,无论纪念活动组织者如何处心积虑地复原“母校”,但是,同学们都知道:这里已经不是我们的母校了!
  母校还是当年上学的时光。
  泰安师专2001年迁到新址,校名改成泰山学院。许多老校友,来看新校址,听说他们无不失望。按说他们应该高兴才对:母校升格了,由专科高校变成本科高校了,多年的梦想成真了,怎能失望呢?原来,老校友们失望的是:找不到母校的感觉了。看来,没有母校的牌子不像是母校,换了母校的样子也不是感觉中的母校。那么,同学们“母校”的感觉还有什么?“当年上学的地方”只是母校的一部分,它只具有空间的意义。而空间是离不开时间存在的,如同时间离不开空间一样。“当年上学的地方”同时也包含“当年上学的岁月”。所以,母校的另一个含义应该是当年上学时的那段时光。那时,我们青春靓丽、朝气勃勃;那时,我们豪情满怀、梦想无边;那时,我们为真理而求真理、为学问而求学问、为爱情而求爱情。那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!遗憾的是,过去的好时光老校友们再也回不去了。时光不再,莫非母校就随之消失了?
  老师就是母校。
  有一次,我与部分同学出席泰安师专中文系一位老教授从教60周年的庆祝活动。那些日子我正为母校迁址、改名而失落,看到老师的时候,我的心头一阵悸动,母校的记忆忽然被唤醒,对母校的情感和着对老师的感情一起涌动,大有找到了“母校”的感觉。于是,我在发言说:如同母亲就是家,老师就是母校!我的这个观点得到现场许多同学的认同,他们大概也有与我相似的母校失落感,都觉得“老师就是母校”颇有道理。母校不仅是由教室、宿舍那些非生命的东西组成的,还是由授课老师为代表的教育者组成的。“大学,非大楼之谓也,乃大师之谓也”。学校的首要价值就是人才培养,而主要培育者不就是授课的老师吗?就像搬离老宅,母亲就是家。母校搬迁了,老师就是母校。然而,这个念头并没有维持多久,我就放弃了,因为接二连三接到当年授业恩师相继辞世的噩耗。健在的老师年事已高,以至于我们班的40年聚会筹备组反复讨论,最终还是没敢邀请老师参加。是啊,老师都会走的,正如我们也都会与这个世界告别,难道母校会因为老师的逝世而离我们远去吗?
  那么“母校”究竟是什么呢?
  “当年上学的地方”“当年上学的岁月”“当年授课的老师”,都是母校的重要构成,但它们只是我们可以感知的母校的载体,或者说是有形的母校。还有无形的母校,那是更重要的母校构成,它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犹如灵魂般的存在——母校是我们心灵的圣地,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。我们在这里成长,永远带着母校的学业基因,永远流淌着母校的文化血液,也就注定具有永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母校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,永远吸引着我们,因为我们与它血肉相连。母校像故乡一样,成为我们魂牵梦绕的依恋和思念,因为我们对它的记忆永远与自己的青春相伴。
  我们终将老去,母校永远年轻!

泰山学院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70932次访问,全刊已有4851721次访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