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泰山学院报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
沧桑千载天书观

   期次:第16期   作者:周  郢   查看:94   

宋代创名观

天书观是泰山一处重要庙宇。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),宋真宗宣称在泰山下获得天书,下诏在其处兴建殿宇以资纪念。宋《新定九域志》云:“天贶殿:在泰山下。大中祥符元年(1008)封禅,有期再降天书于此。”又《玉海·宫室·殿》云:“祥符泰山天贶:祥符元年七月乙酉诏泰山灵液亭北天书再降之地建殿,以天贶为名。”宋真宗封禅泰山时,曾专门行幸此殿。后续行拓建,《宋史·张傅传》云:“知奉符县,时方修会真宫、天书观及增治岳祠。”扩展为一座大型观院,名天书观,又名乾元观。工成后委派道士主持观务。真宗诏兖州长吏以“天书”降泰山日(六月六日),诣观建道场设醮致祭,永为定式。此后每年官府天贶节礼皆于此举行,成为与泰岳庙、会真宫并列的三大宫庭庙宇之一。

明初祀碧霞

随着宋真宗天书闹剧的告终,其遗迹为世人唾弃。天书观由此坠入低谷,甚至成为“湮秽食豨”之所(明《泰山志》卷二)。观内《天贶殿碑》《钱伯言纪游碑》等名刻亦纷纷外迁岱庙,渐现一派衰替之象。但入明之后,借元君信仰鼎盛,天书观枯木逢春,再度辉煌。因明初碧霞祠庙祀除岱顶外,中庙红门宫、下庙灵应宫还未肇建,山下尚乏分香,难以适应信众需求。于是人们便在废弃的天书观中,增祀碧霞元君神位,以充山下祭场。据成化二十二年(1486)尚?《游泰山记》云:“出城之西门,礼玉女殿,即宋天书观。”知时天书观已改玉女殿。明《泰山志》中更明确记云:“天书观,即乾元观,今榜曰碧霞元君行宫。”

天书观成为碧霞庙祀后,地位迅速飙升,成为明廷御祭之所,正德二年(1507)闰正月,武宗颁御制告文,遣御马监太监苗逵诣天书观元君殿致祭,以祈康健(告文碑嵌观内元君殿东壁,后移存灵应宫)。可见在明代中期,天书观已为皇宫香火祠院。由于明廷的尊崇,天书观香火在嘉靖朝达到极盛。特别是在河南地域有着极大的影响。嘉靖间怀庆、开封等府信众先后募铸铁钟、铁塔献于天书观。河南藩王也积极襄助庙祀,如铁塔上有郑王府宗人80人题名,又周府永宁王(朱勤烛)为碧霞元君造像,祀于观中,都使天书观声名闻于一时。

明末祀太后

天书观在晚明发生变革,即慈圣、孝定两太后入祀观中。万历四十二年(1614)神宗生母慈圣太后李氏死,神宗宣称“圣母升遐,宜与元君在(天)帝左右”(《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》),命中使在天书观建九莲殿,改额为天庆宫。又崇祯十三年(1640)思宗追尊其母孝纯皇太后为智上菩萨,与九莲同祀一处,更观名为圣慈天庆宫。欲借民间碧霞神威以神化皇室,由此使天书观貌轮奂非常,在碧霞诸庙中媲美顶庙,丽冠行祠。清初严书开《乙未东游日记》中述闻见:“至天书观,观有铁塔,其天仙殿后,有殿曰天庆,供九莲菩萨,盖肖李太后遗像;有殿曰智上,供智上菩萨,盖肖毅皇帝(朱由检)生母追谥某皇后遗像也。”住持观务者史和训,也具有“明光宗替道”的皇室身份。其状确如时人左佩玹在《敕建智上菩萨宝刹碑》所言:“圣孝格天,右文母以菩萨之号,增青山以黄屋之尊。”使天书观具有了明宫香火院之性质。明亡之际虽宗庙废祀,而这座宫观犹附碧霞延续香火,对此顾炎武在《圣慈天庆宫记》指出:“然自国破以后,宗庙山陵之所在,夫牧竖且或过而慢焉,而此二殿独以托于泰山之麓,元君之宫,梵香上竭者无敢不合掌跪拜,使正名之曰皇太后,固未必其能使天下之人虞恭敬畏之若此。”

清代渐圮废

入清代后,泰山女神各庙皆繁盛不替,惟天书观虽处城闉,却迅速衰败,三百年中乏人重修,香火冷落,最终废为丘墟。其背后原因,实由于宫祀明二太后,成为怀明者之心灵凭借。如诗人陈僖《天书观》诗云:“钟簴已移三百祚,香花犹祀九莲灯。”黄千人《天书观》诗云:“香供底须留不敝,可堪故国已邱墟。”无不潜露故国之思。这在清前期极易触碰统治者敏感神经。虽然清廷从未有禁祭明陵宫庙之诏令,但在康雍乾三朝遍索明裔,不断以“赞扬故明,毁谤本朝”罪名行大兴重狱、威胁迫害怀明士人之政治环境中,定会导致道士逃亡,香客裹足,很少有香社敢再触碰这一危险地带,天书观衰败势所必然。且因乏人管理,致灾异频发,如乾隆十一年(1746),火焚天书观大门。不及百年,“巨丽”规阔的皇家观宇,便圮为瓦砾、掬为茂草了。早在乾隆中叶,古文家姚鼐游泰山时便睹天书观寥落景像,后其在《长椿寺观明刘孝纯太后像》诗中追咏云:“君不见前有九莲菩萨容,奉之乃在东岳宫。松楸石屋深阴雨,神鬼虚檐交冷风。兴亡死后谁能必?富贵生前迹已空。”嘉庆间黄易游岱,在《岱岩访古日记》中更记录其残状:“游天书观,神宗所范九莲菩萨、怀宗所范智上菩萨、侍天女四像,极工伟,各为母后创造。庙貌崇大,今栋圻垣颓,谁复过问。”咸丰时王轩《天书观铁香炉歌》亦描摹:“世代沧桑一朝换,心香更孰焚残瓣。孤月秋归阿母魂,斜阳晚入空王殿。僧房雨塌门深闭,宿草苍凉赐碑翳。”都反映了时人战兢禁足的心态。

延至咸丰间,天书观已屋无片椽。时人王相芬在碑中描述:“塔迤北遍地瓦砾,内有铜□□□像二,侍立女像各四,外又有坐像,状类美少年,亦范铜为之。而此间又并无半椽,所有铜像皆露处。”(《敬迁九莲、智上二菩萨像于灵应宫碑记》)此时清廷对故明的防禁己弛,咸丰五年(1855年),太后二像得改迁灵应宫,结束了奉祀天书观的历史。尔后清光绪时将遗址改建为小学堂,完全改变了观宇性质。明清鼎革对泰山庙宇的影响,尤在天书一观中有明晰的显现。

泰山学院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5770次访问,全刊已有4883432次访问